初一的孩子頻繁與同學、家長發生爭執,甚至會有肢體沖突;三年級的男孩作文寫得不生動、不具體,報寫作班也無明顯進步……小學高級教師,南京市學校心理咨詢員潘潔以《理解孩子,從認識“大腦”開始》為題,揭秘孩子情緒和學習背后的科學。
成績不好,可能是大腦“病”了
為何會談到“大腦”呢?讓我先從兩個案例談起吧。為保護隱私,這兩個案例都經過了加工,請勿對號入座。
案例一:小A初一,近一年來在生活中會頻繁與同學、家長發生爭執,甚至會有肢體沖突。學習成績下滑厲害,半學期內成績從90多分下滑到50多分。醫院診斷為中度抑郁,量表檢測中提到其伴有躁狂與精神分裂樣,需服藥。家長求助咨詢,希望讓小A的成績能上去。咨詢師了解孩子未服藥,一邊給予孩子情緒疏導,一邊叮囑家長要遵循醫囑,但未果。三次咨詢后,家長覺得孩子成績沒見好,于是停止了咨詢。
案例二:小B,男孩,三年級,媽媽著急孩子作文寫得不生動、不具體,就給孩子報了寫作班,參加了一段時間后,覺得雖然有進步,但是還是和自己心中的好作文差得遠,于是電話求助下面該怎么辦。
在案例一里,我們看到生病的“大腦”面對學習挑戰時,會十分吃力,所以小A的成績出現了斷崖式的下滑。在案例二里,這個媽媽沒有遵循小B“大腦”發育的規律,揠苗助長,弄得自己焦慮萬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腦準備好了,學習就不難了。首先是吃好、睡好、休息好,滿足大腦自身最基本的需要。其次是了解大腦的運行規律,認識到大腦的功能狀態是孩子情緒、行為表現的生理基礎。從這個視角去理解孩子的情緒與行為表現,而不是貼上“壞孩子”的標簽。
情緒為什么會戰勝理智?
在介紹大腦功能之前,先借用電影《流浪地球》中人工智能Moss的最后一句話: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智,確實是一種奢求。為什么情緒會戰勝理智呢?這個原因要從我們人類神奇的大腦結構說起。腦科學研究發現,按照大腦功能從原始到高級來劃分,人類的大腦分為三個部分:爬行腦、情緒腦和理智腦。這三個部分大腦各司其職,確保了人類的存活與發展。爬行腦在大腦后腦勺下方,它主管著人類自主神經系統的運作,如:呼吸、心跳等,是最為原始的部分;位于人類耳部左右兩側的位置是情緒腦的區域,它負責著人的情緒、饑餓、性欲等本能需求;位于人類前額的大部分腦,就是理智腦區域,負責運算、分析、做出正確決策等思維活動,孩子數學能力、閱讀能力都體現在這里了。
當一個孩子憤怒、恐懼、焦慮、煩躁……情緒爆棚時,就是情緒腦在工作,而理智腦就“離線”了。這時什么建議都聽不見,那么應該怎么辦?平靜下來!要先看見孩子的情緒,允許他有情緒,接納他的情緒,使他能夠平靜下來,然后理智腦上線了,這時溝通交流、疏導指引才能被孩子聽進去。如果對孩子發火、吼叫,表面上看,孩子被你鎮住了,安靜了。其實是他(她)掉線了,后面你期待他聽見的部分,他可能很難聽進心里去,這不是他故意的。
再次回到案例一,小A已經中度抑郁,而且有精神分裂樣,其大腦內的生化指標不穩定,認知狀態糟糕了。他需要服藥讓大腦的生理功能恢復正常,在咨詢中釋放掉自責、焦慮、憤怒等情緒后,才能更好地面對學習任務呀。因此,得了抑郁癥的孩子,家長要看到病癥對孩子學習的干擾,不能貼上“不努力、不勤奮”的標簽。案例二里,小B的媽媽要認識到男孩子的大腦發育階段會比同齡的女孩子要晚一年左右,三年級還處于具象思維階段,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在起步期,如果這個時候就要孩子寫的作文生動趣味性強,是在要求他達到高年段學生的學習水平,屬于拔高了。愿望是美好的,但要分清未來的目標不等于當下的衡量標準,因為他還有好幾年學習的之路沒走呢。
許多孩子的“不良行為”實際上是“壓力行為”
認識了大腦運作的規律,就能理解孩子在情緒狀態下為什么很難接受“教育”了;認識了大腦運作的規律,就能合理規劃孩子的學習任務與要求了。加拿大兒童教育專家斯圖爾特在他的作品《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一書中就提出: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壞”的標簽,要有耐心去觀察,因為許多孩子的“不良行為”實際上是“壓力行為”。
隨著科技的發展,研究的深入,關于大腦與學習的知識一定會更加豐富。讓我們不斷地學習,掌握科學的方法,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睿)